“就对全球医药R&D的贡献而言,中国医药R&D已经从全球医药创新第三梯队正式步入第二梯队的阵营。”
显然,这些执掌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的老板们,对“中国+R&D”这两个关键词颇感兴趣。罗氏制药中国区总经理周弘直言,罗氏制药总部对中国的期望不再只是销售额的增长,而是希望在中国打造“第二个基因泰克”。赛诺菲全球执行副总裁、仿制药和新兴市场全球负责人夏立伟更是语重心长:单靠我们是无法成功的。对于赛诺菲来说,与中国当地人的合作已经成为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;礼来制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对中国的新药研发充满期待,希望通过更多的合作实现“双赢”。
但冷静下来,中国进入全球医药研发第二梯队的标志是什么?梯队的跃升代表了什么?中国的医学研发真的是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”吗?看来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中国医学创新进入全球医学研发第二梯队”。这一结论源于麦肯锡对中国及全球医药R&D的长期跟踪观察。按照麦肯锡的观点,判断一个国家在医药研发领域的创新贡献,最值得参考的指标只有两个,一是R&D上市前产品在全球的占比,也就是所谓的pipeline;第二,上市后的新药数量占全球比例。
显然,近两年来,中国医药R&D势力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。根据麦肯锡的统计,医药R&D梯队的划分是基于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程度,比如第一梯队一直是美国,这一点从未改变过,一个国家对全球医药R&D的贡献在50%左右。第二梯队是那些贡献率在5%-12%的国家,第三梯队是那些贡献率在1%-5%的国家。
根据2016年麦肯锡报告,2016年之前的中国无疑处于第三梯队。在那一年,中国对渠道市场的贡献为4.1%,对新药市场的贡献为2.5%。最新统计显示,到2018年,这一数字已分别跃升至7.8%和4.6%。
这意味着,虽然与美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,但中国的医疗研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赶上了日本和德国。以管道为例。2018年,日本的贡献为6.9%,英国为7.4%,德国为4.9%,瑞士为6.2%,均小于中国的7.8%。
数字背后,一个显著的趋势是,近年来,跨国药企不断加大在中国R&D中心的投入,包括与本土企业在特定品种上的战略合作,如礼来与信达、礼来与和记黄埔的合作;还包括投入巨大的R&D中心的不断建成,如2018年赛诺菲在苏州建立的中国首个全球研究院,2019年诺和诺德中国R&D中心启动的INNOVO项目。当然,由于各种因素,中国的一些R&D中心、R&D管道、R&D人员的裁撤,实际上会直接牵动每一个跨国公司总部的敏感神经。
另一个表现是一系列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,如CRO/CDMO产业的快速发展。兴业证券数据显示,中国CRO/CDMO产业的快速增长,足以说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新药研发中不可忽视的药物研发力量。
英格尔,聚力价值信任
- 标准规范
|
- 合作伙伴
|
- 仪器设备
|
- 集团优势
恪守全球标准规范
大型企业、政府机构、高效研发机构
一线品牌(沃特世、赛默飞、安捷伦、戴安等)高配实验室设备
全方位的服务内容,多领域的服务能力,规模化的服务平台、高品质的服务质量
上一篇:
化合物定制合成标准 下一篇:
元素分析快速检测